返回 民国:黄埔弃子的将官之路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44章 老熟人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闪舞小说]https://m.35xsla.org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军营南侧,黄昏薄暮。

    nbsp营门处,吴帆早早垂手等待,车轮碾过碎石路的沉闷声响由远及近,一辆沾满泥泞的军用吉普戛然刹停。

    nbsp吴帆立刻迎上前,对着刚下车的挺拔身影“啪”地一个标准军礼,声音短促有力:

    nbsp“司令!”

    nbsp包国维下车,直接问道:“人带回多少?”

    nbsp“共二十七人,”吴帆答得干脆,“其中有名单上的七名技术人员及其家属,另外还有些……”

    nbsp包国维点了点头,还未等吴帆细说,已迈步向营房走去。

    nbsp营房内灯光明亮,营房内各个房间人声嘈杂,婴儿的啼哭、锅碗的碰撞、低声的交谈混作一团。

    nbsp“全体肃静!”吴帆一声大喝。

    nbsp营房内顿时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nbsp“把他们请出来。”他转头对身边士兵吩咐。

    nbsp一队人很快被士兵引导着,从营房深处走了出来。

    nbsp他们大多穿着洗得发白、沾着油污的粗布衣裳,有些甚至打着补丁,脸上刻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与风霜,

    nbsp但一双双眼睛却异常明亮,带着历经磨难的坚韧和对未来的审视,齐刷刷地聚焦在包国维身上。

    nbsp站在最前面那人,中等身材,骨架粗大,皮肤是常年烟熏火燎的黝黑,短硬的胡茬布满面颊,

    nbsp一双手关节粗大,布满老茧和细小的烫痕——这是一双操持过最艰苦、最危险活计的兵工的手。

    nbsp吴帆上前一步,声音沉稳,逐一介绍:

    nbsp“火药配制,吴大胜,第七枪械厂二车间火药股技佐,专精七生五炮用白药(无烟火药)配比及瞬发引信调制,

    nbsp曾参与过金陵兵工厂的雷管改良项目。”

    nbsp“材料试验技士,洪智礼,原汉阳兵工厂理化试验所二等技士,主持过炮管用镍钢与铜合金冷锻测试。)”

    nbsp“炼钢厂副匠目,郑根生,原金陵制造局熔铜所炉前副匠目,掌握看火色辨炉温绝活,人称‘郑氏护炉法。”

    nbsp“修械所领工,尹修志,原上海兵工厂修械所铆钉股领工,曾独创三步听音法判断炮架裂纹,修复旧炮无数。”

    nbsp“绘图处测绘员,梁中海,原天津大沽造船所绘图处甲等测绘员,前清福建船政学堂绘算科出身。”

    nbsp“炮厂练习生,江鹏远,原巩县兵工分厂炮厂乙等练习生,青岛礼贤书院工科肄业,通晓德文炮械说明书,协助改造过日制野炮。”

    nbsp“其余是各位师傅、先生的家属,以及几位工友学徒。”

    nbsp吴帆逐一介绍,语速极稳。

    nbsp包国维的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。

    nbsp这些人或许学问不高,却都是一线兵工产业链上的骨干。他看着他们,仿佛已看到了豫东未来的兵工基地在山丘间轰鸣崛起。

    nbsp“同盟政府第三绥靖区欢迎各位。”他开口,声音低沉稳重,

    nbsp站在包国维对面的洪智礼、郑根生二人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,谁都没有先开口。

    nbsp他们被吴帆以中央兵工署紧急征调的名义从武城诓来豫东,等发现上当受骗时,早已错过最后前往渝城的机会。

    nbsp一路上兵荒马乱,又拖家带口,只得跟着吴帆的部队辗转北上。

    nbsp此刻站在豫东这陌生的军营里,众人心里都盘算着如何回到大后方。

    nbsp毕竟渝城是中央政府所在地,是绝对安全的大后方。

    nbsp听到包国维的欢迎,几个老师傅脸上虽然不显,心里却都拧着一股劲儿,骨子里对于豫省都是穷困的刻板印象。

    nbsp34;嗯。34;包国维忽然笑了笑,他向前迈了两步,声音陡然提高:34;我知道各位在想什么——渝城多好啊,大后方嘛;

    nbsp他这话正戳中众人心事,几个老师傅的眉头不自觉地跳了跳。

    nbsp34;我包某人不喜欢绕弯子,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!34;包国维一摆手,

    nbsp34;这次请各位来,是要大家加入第三绥靖区第一兵工厂。不是强征,是特聘!34;

    nbsp他目光如电扫过众人,34;若有人实在不愿留下,我包某人现在就可以安排他和家人回到渝城!34;

    nbsp郑根生和洪智礼对视一眼,正要迈步出列,却听包国维继续道:

    nbsp34;愿意留下的——每月津贴按兵工署甲等技正最低标准薪水的三倍计算(注:1940年兵工署技正月薪约120元法币),

    nbsp家属安排进工业区甲种宿舍,三间一厅,煤卫齐全。

    nbsp子女入读豫东学校,有专门的职工医院。干满一年直接入编兵工署技术序列,经考核后按照对应职级重算薪水,每年年底有分红薪和奖金!34;

    nbsp在场众人闻言皆是一惊,倒吸一口凉气,没想到包国维一出手就是这等阔气,

    nbsp同盟政府发行的法币体系崩溃前,购买力较为坚挺。

    nbsp按照1939年时局物价,渝城城区的三间瓦房月租约50元法币,小学教师月薪约80元,50斤装面粉约8元。

    nbsp说白了,在1942年法币恶性通胀前,120元法币可勉强一个技术精英家庭(34口人)的基本生活水平。

    nbsp对于在场的军工中级人员来说,360元法币月薪属于是绝对的高

第344章 老熟人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