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重生八零:辣媳逆袭成首富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15章 智能工厂:引入机器人生产线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闪舞小说]https://m.35xsla.org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盛夏的阳光透过智能工厂的玻璃穹顶,在地面投下规整的光斑。沈星晚站在生产线控制台前,指尖在触控屏上滑动,看着屏幕里机械臂精准地抓取面料、缝制针脚,眼眶却微微发热。她穿着件浅灰色的速干工装衬衫,是用自家研发的第三代可降解面料制成,领口别着枚银色的机器人造型胸针——胸针由钛合金打造,关节处能灵活转动,是德国设备厂商赠送的纪念款,此刻冰凉的金属贴着肌肤,却压不住心里翻涌的情绪。

    nbsp“星晚姐,第12号机械臂又出故障了!”技术总监陈博士满头大汗地跑过来,他穿着件印着代码的蓝色工装,眼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推,手里的平板屏幕上闪烁着红色警报,“刚才缝制‘暖福棉袄的袖口时,针脚密度突然从每厘米12针降到8针,已经有三件成品不合格了!”

    nbsp沈星晚的心猛地一沉。这座投入数亿建成的国内首座服装智能工厂,是她耗时两年的心血——从德国引进的120台工业机器人,能完成裁剪、缝制、熨烫等全流程作业,原本计划让机器人承担70%的重复劳动,解放工人去做更具创造性的工艺工作,可试生产才第三天,就接连出现故障。

    nbsp“怎么回事?之前调试不是好好的吗?”沈星晚快步走向12号生产线,远远就看到机械臂停在半空,抓手还夹着半块未缝制的再生棉面料,旁边的质检台上,三件棉袄的袖口针脚歪歪扭扭,和手工缝制的精致形成鲜明对比。

    nbsp“初步判断是传感器出了问题,没办法精准识别面料厚度。”陈博士蹲在机械臂旁,打开检修面板,“咱们的再生棉面料比普通面料厚0.3毫米,机器人的预设参数没跟上,导致针脚密度出错。而且……王师傅她们刚才来看过,说机器人缝的衣服‘没有温度,还跟年轻技术员吵起来了。”

    nbsp沈星晚转头看向车间角落,果然看到王师傅正红着眼眶和技术员争执。老人穿着件藏蓝色的斜襟布衫,手里攥着件手工缝制的棉袄,银丝般的头发被汗水黏在脸颊:“这缝的叫什么活儿?针脚没轻没重,连咱们纳鞋底的手艺都不如!花这么多钱买机器,还不如让我们绣娘们来做!”

    nbsp年轻技术员小李也涨红了脸,他穿着件印着机器人图案的卫衣,手里拿着检测报告:“王师傅,机器人的精度是0.01毫米,比手工稳定多了!只是现在参数没调好,等调试完,效率能比手工快三倍!”

    nbsp“快有什么用?做出来的衣服没人要!”王师傅把棉袄摔在桌上,声音带着哭腔,“咱们红星厂靠的就是一针一线的匠心,现在全交给机器,以后谁还记得怎么手工刺绣?怎么传承老手艺?”

    nbsp车间里的气氛瞬间凝固,工人们都围了过来,有人支持王师傅,说“机器缝的衣服太死板”;也有人觉得该接受新技术,说“重复劳动又累又没技术含量,交给机器正好”。沈星晚看着眼前的争执,想起建厂前的承诺——“机器人取代的是重复劳动,留下的是创意空间”,心里渐渐有了主意。

    nbsp“大家先冷静。”沈星晚走到两人中间,捡起桌上的手工棉袄和机器成品,“王师傅说得对,咱们的根是手工工艺,机器永远代替不了绣娘们的匠心;但小李也没错,像缝制袖口、钉纽扣这种重复活,机器人确实更高效、更稳定。”她举起两件衣服,“你们看,手工棉袄的盘扣是湘绣‘打籽绣,这是机器做不到的;但袖口的直线缝制,机器人只要调好参数,就能比手工更均匀。咱们要做的不是让机器取代人,是让机器和人配合——机器做重复劳动,人做创意工艺,这样才是真正的智能工厂。”

    nbsp王师傅愣住了,她拿起机器缝制的棉袄,指尖抚过针脚,沉默了许久才开口:“可……可这些机器要是抢了大家的饭碗怎么办?我手下的绣娘们,大多只会手工,要是机器能做的越来越多,她们以后靠什么吃饭?”

    nbsp“这一点我早就考虑到了。”沈星晚拿出一份《技能升级计划》,“咱们会开设培训班,教大家操作机器人、维护设备,还会成立‘工艺研发组,让有经验的绣娘们专门研究非遗刺绣与智能工艺的结合。比如王师傅您的苏绣,以后可以设计成模块,让机器人先完成基础缝制,您再手工绣制细节,这样既能保证效率,又能保留手工的温度。”

    nbsp一直站在角落的陆战锋这时走过来,他刚从物流区检查完机器人搬运系统,军绿色的夹克上沾着些许棉絮,却丝毫没影响他沉稳的气场。他走到沈星晚身边,粗糙的手掌轻轻覆在她冰凉的手背上,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衬衫传过来,像一股暖流注入她的心底:“我刚跟工人们聊过,有不少年轻人愿意学机器人操

第115章 智能工厂:引入机器人生产线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