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大唐: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四百四十九章 釜底抽薪,赵牧妙析德才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闪舞小说]https://m.35xsla.org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李承乾接过赵牧推来的茶盏,指尖感受到白瓷传来的温润热度,依言啜饮了一口。

    nbsp清雅的茶香稍稍平复了他翻涌的心绪,但眼中的焦灼并未褪去,依旧紧紧盯着赵牧,等待着他的解惑之言。

    nbsp赵牧并未立刻回答,而是也端起自己面前的茶盏,细细品了一口,目光似乎落在棋盘上那未尽的残局,又仿佛透过了棋盘,看到了更深远的东西。

    nbsp烛火偶尔跳跃一下,在他平静无波的脸上投下细微的光影变化。

    nbsp“殿下。”

    nbsp片刻后,赵牧这才终于有开口,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力量。

    nbsp“世家此议其心确实可诛,但其策,却也并非无懈可击。”

    nbsp李承乾精神一振,身体不自觉地前倾道,有些急切道:“还请赵兄明示!”

    nbsp赵牧微微一笑,说道:“他们最大的依仗,无非就是德行二字。”

    nbsp“此乃煌煌正理,确实无人敢公然反驳,哪怕是殿下您。”

    nbsp“但问题的关键,从根本上就不在于是不是该重德。“赵牧顿了顿,目光转向李承乾,眼神锐利了几分,“而是究竟.......何谓德?”

    nbsp“是由谁来界定这德?”

    nbsp“又以何种标准,来评判德行?”

    nbsp“若这界定之权,评判之尺,尽数落入世家及其附庸之手。”

    nbsp“那这德,便不再是天下之公德,而是门第之私器。”

    nbsp“他们推崇的古制,汉之察举,魏晋中正,为何最终沦为门阀游戏,根源便在于此。”

    nbsp一席话,如同醍醐灌顶,瞬间点醒了李承乾。

    nbsp他之前被困在“是否该重德”的框架里与世家争论,却从未跳出这个框架,去审视这框架本身由谁搭建,为谁服务。

    nbsp“赵兄的意思是……?”李承乾眼中燃起希望的光芒。

    nbsp“我们的对策,不应是反对重德。”赵牧嘴角泛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,微笑道,“恰恰相反,我们要接过这面旗帜,把它举得更高,甚至要把它擦得更亮,亮到足以照出所有魑魅魍魉。”

    nbsp“接过旗帜?”李承乾有些困惑。

    nbsp赵牧颔首道:“不错,他们不是要察举取德吗?”

    nbsp“好,那我们便提出一套更完善,更公正,更能体现真实德行的考绩之法。”

    nbsp“并将其作为科举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!

    nbsp“让这德,不再是某些人口中虚无缥缈的溢美之词,而是有据可查,有迹可循的实实在在的功绩。”

    nbsp他稍作停顿,让李承乾消化一下,继而清晰地说道。

    nbsp“此可称之为......实证取德。”

    nbsp“实证取德?”

    nbsp李承乾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,只觉得一股新的思路在脑海中豁然开朗。

    nbsp“正是。”

    nbsp赵牧详细阐释道。

    nbsp“所谓德行,尤其是为官之德,绝非空谈虚言。”

    nbsp“是否真有其德,当观其行,验其绩。”

    nbsp“可令天下士子,候选官员,皆以实绩相证。”

    nbsp“例如是否曾于灾年捐粮赈济,安抚流民?”

    nbsp“是否曾协助乡里兴修水利,铺路架桥?”

    nbsp“是否于教化有所贡献,或开设蒙学,或着书立说?”

    nbsp“是否于匠造有所革新,能利国利民?”

    nbsp“凡此种种,皆需有具体事例,人证物证,记录在册,供有司核查。”

    nbsp李承乾听得目光越来越亮,忍不住击节赞叹。

第四百四十九章 釜底抽薪,赵牧妙析德才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