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大明帝国一六一六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52章 老家习俗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闪舞小说]https://m.35xsla.org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蒙古人拿下克里米亚后,蒙古人和高加索人的混血鞑靼人在这块土地上扎根。他们后来改信伊斯兰,跟奥斯曼帝国搭上了线,成了好哥们儿。那时黑死病闹得凶,奥斯曼帝国可遭了大殃,直接整出个人口危机。

    nbsp为应对此难题,奥斯曼帝国开始批量购买基督徒来填补人力缺口。鞑靼人很快盯上了这桩油水丰厚的生意,他们从东欧地区抓人贩卖,奴隶贸易兴起。这时的奴隶市场中心在克里米亚的卡法城,斯拉夫人在这里被批发到奥斯曼的埃及、摩洛哥等地转卖零售。英语单词slave(奴隶)源自拉丁语sclavus,该词本指斯拉夫人,因白奴贸易逐渐与奴隶语义重叠。加上俄罗斯被蒙古征服过,欧洲老爷们乃有恶心俄罗斯人的着名论调‘剥开一个俄罗斯人,里面藏着个鞑靼人。

    nbsp见鞑靼人大发其财,土耳其人眼馋了,纠结了一些苦逼欧洲人搞了个海盗团伙在地中海那片儿晃悠,专门找欧洲商船和沿海城镇下手,把抓来的人运到北非和中东卖掉。买卖越做越大,最后就发展成了大规模白奴贸易。

    nbsp一直到18世纪,北非已经形成完整的白奴产业链,一边是欧洲人在非洲贩卖黑奴,另一边是欧洲人被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当作牲口买卖。

    nbsp需要特别指出的是:斯拉夫人男的强壮女的漂亮,价格比英法意荷等西欧人高去很多,花大价钱买来的自然也受主人优待。

    nbsp这叫啥?这就叫‘未经他人苦,莫劝他人善啊,家人们。又扯远了。正事刚说到哪了?对,送战友踏征程。

    nbsp同时,公司越做越大,他们几个原始创始人再不能宅家里玩龟缩流。唱完这个歌,去安南的去安南,留下镇宅的镇宅。

    nbsp被安排去安南的胶皮对留下镇宅的潇洒还有那么一丢丢的不放心,女人么,啰嗦。

    nbsp“别嫌我啰嗦。对建奴能劝劝,劝不动该杀还得杀。我们三个的老家松江有一风俗,每年农历七月十四要喝豆浆吃油条...”

    nbsp松江的这个民俗有着一段悲壮的渊源,为纪念明末抗清英雄李待问。

    nbsp一个小人物的抗清故事。

    nbsp1645年,清兵南下包围了松江,时任松江知府的李待问率军民固守城池,却面临粮尽窘境。农历七月十四那天,李待问将家中剩的几斗黄豆磨成豆浆分发给守城军民充饥。

    nbsp清兵破城在即,有个百户问李待问:听说你读烂《四书》,今天该怎么办?李待问答:为臣死忠。

    nbsp百户说:你能这样,我先断头以待。便拔刀自刎而死。

    nbsp李待问凭尸而哭,众人纷纷劝他弃城而逃,他却说:死,吾分也。在庭前放置香案,扪胸大哭,说:世受国恩,又登科甲,城存与存,城亡与亡!在朝在家,有死无二。接着向东磕头,喊母亲一声:儿子叩辞了!随后在白布上血书十二字:宁可分我尸,不可伤百姓一人!

    nbsp乃引绳自缢,气未绝而被俘,劝降不屈乃慷慨就义。

    nbsp松江府百姓记住了这位英雄。于府城隍庙为其立神像,更尊他为府城隍老爷。之后每年七月十四,松江百姓以磨黄豆、喝豆浆、吃油条的方式来纪念这位本土义士、民族英雄。

    nbsp介绍完此松江民俗,胶皮忽然冒出个以前不曾想到过的节点:“纪念英雄应当虔诚纯粹,喝豆浆就好,为何要吃油条呢?反正我老娘在这天肯定是把豆浆加油条一起端上桌的。”

    nbsp潇洒帮着分析道:“开头几年肯定是只喝豆浆的,至于后来为什么多了根油条?在你们老家松江把油条叫做‘油炸桧,也许是淳朴的老家人民对传统的丰富和弘扬,在纪念李待问的同时记恨下大汉奸秦桧。也许单纯的豆浆油条不可分,正如牛奶面包是绝配。”

    nbsp“很有可能。不在吃上面玩出点花样就不是中国人了。”

    nbsp“我倒还有个问题。李待问就义前留有毋杀吾民的遗愿,那么后来松江百姓逃过一劫了吗?”

&

第452章 老家习俗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